從佔領運動到反修例:越趨兩極的政治氣候

自2014年的佔領運動後,香港因逃犯條例修訂爭議而又一次的捲入一場大型的政治風波。立法會的建制和非建制陣營分別爲支持政府和示威者而再次針鋒相對。

縱使特首林鄭月娥在2017年當選致詞時強調要團結各界和修補撕裂,基於立法會投票結果的分析卻顯示,議會裏的分裂自從2012年一直未見改善。

筆者分析了自2012年第五屆立法會以來超過1,700項投票的紀錄,並繪出網絡圖以圖像化顯示議員之間投票行爲的相似度。圖中圓點代表不同的議員,圓點的顏色代表了議員所屬的政黨,而他們之間線的長度和顏色則代表該兩議員投票行爲的相似度,越短跟越深綠代表投票行爲相似度越高。

分析排除了拉布議案的表決,如2013年撥款條例草案一系列的修正案。有效投票率(即只計算投下是或否的票,不包括棄權票)低於50%的議員亦不包括在分析內。

越趨兩極的議會

在基於第五屆立法會(2012-2016)的投票紀錄所繪出的網絡圖中可見有着兩個明顯的群組,分別主要由建制和泛民主派議員所組成。群與群之間有一段距離,綠線的顏色也比較淺,代表不同群的議員投票行爲相似度較低。群內的深綠線較多,距離也比較近, 代表同群的議員投票行爲相似度較高。

群的成員跟立法會中建制和泛民陣營組成基本上是一樣的,由此可見議員投票的決定都跟其所屬陣營的同僚都比較相似,反映了議會中的政治分野。

與第五屆立法會比較,今屆的網絡圖中立法會群與群之間的淺綠色線距離比上一屆更大,顯示了建制和泛民陣營之間的同意度下降。而上屆立法會投票行為較為中立的莫乃光議員在今屆亦已「歸邊」,更為向泛民陣營靠攏。這種種跡象顯示,議會中的政治分野比之前更爲明顯,趨向兩極。

越趨團結的建制派 vs 分歧增大的泛民主派

縱屬同一陣營,不同政黨及議員有時候會因有着不同的理念和代表着不同界別的利益而意見相左,例如建制派的工聯會跟自由黨便在最低工資議題上有著不同的立場,並非完全團結。

由第五屆立法會建制陣營的網絡圖中可見,建制派議員們的投票行爲都大致相同,但有相當一部分議員的投票行為比較「非主流」,跟其他建制議員的相似度相對的低,例如自由黨和部分經民聯的議員。同時,圖中不少同顏色的圓點都由較深的綠色線所連結,顯示同政黨的議員的投票行為通常都十分相似。

在非建制陣營中有着類似的現象。屬主流泛民政黨民主黨、工黨和公民黨議員的投票相似度比較高,而政治光譜較激進的梁國雄和黃毓民議員跟其他泛民議員的投票行爲相似度則相對較低。

由此可見,在上屆立法會中,陣營中的政黨分野還是存在的,議員所屬的黨派某程度上影響了投票行爲。

但這一情況在第六屆立法會中有了改變。

建制派議員之間的距離在今屆立法會的網絡圖中較上屆少,而他們間的深綠色線更多,反映他們的投票行為相似度有所提升,同時「非主流」的建制議員則明顯減少了,顯示建制派變得更為團結。

然而,泛民陣營在圖中比上一屆較為鬆散,縱屬同黨派議員投票行為相似度亦不見得顯著的高,反映泛民陣營的團結程度似乎下降了,而跟分佈緊湊的建制陣營相比更是相形見絀。

綜合分析,立法會建制和泛民陣營之間意見不合的程度在佔領運動換屆之後大為提升,顯示香港的政治氣候越趨兩極,同時建制陣營更趨團結,泛民陣營裡的分歧卻增大。考慮到建制派在宣誓風波後成為了立法會的大多數,建制派的團結更是相得益彰,使得立法會對政府施政的阻力大大減小。然而,這次修例風波是否會將兩大陣營在立法會中的影響力分佈重新洗牌,相信在十月復會後便會揭曉。


以上分析的R源代碼可於GitHub上閱覽。會議紀錄數據均是透過本人開發的R軟件包利用立法會開放資料API所獲得。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can be accessed here. 按此閱覽本文之英文版。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